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编者按:
今年12月29日,是三台解放70周年。为了让我们的三台人进一步了解70年前那段炮火纷飞的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特约我县著名作家、本土历史研究员张庆先生,撰写了一篇让人耳目一新的解放三台的史稿,以飨网友。
1949年11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从陕西和甘肃南部攻入四川。12月初,一野18兵团冒着冰雪翻越秦岭,攻入川北。12月20日左右,广元、剑阁、梓潼、江油、绵阳等县相继解放。
国民党三台县政府们官员们眼见国民党大势已去,立马携家带口望风而逃,三台地方政权群龙无首,县政府顷刻土崩瓦解。中共川北工委借势指示谭卫根等人与民盟负责人时三台县参议长龙杰三、民主人士王棣之等人,乘机策动县盐警、税警、保安团百余人持枪起义,并接管县政府,宣布三台解放。岂知国民党76军随即退防三台,中共川北工委即令起义队伍撤出县城,奔赴南路千子堡(今郪江镇),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纵队西峰工委第15支队,分别参与其后接管解放三台南路乡镇,阻击敌遂宁方向援军,截断三台敌军向重庆方向逃窜退路等战斗。
12月26日,18兵团61军18师542团、543团攻下南部,兵指盐亭。541团则分兵直指三台芦溪,派出尖刀连假扮敌军,巧渡涪江后,与东岸部队里应外合两面夹击,歼敌17军4000余人,活捉敌17军军长周文韬。
12月28日,18兵团61军181师占领盐亭后,即命542团、543团兵分四路,迅速向三台县城进击,由542团一部抢占新渡口,截断从盐亭向三台方向溃退的敌军退路,一部从新德强行渡过涪江,抢占城西马家桥、五里梁一带,截断敌向成都方向逃窜退路。由543团一部抢占东山寺制高点,牵制敌人守城兵力;一部从青东坝、慕禹滩一带强行渡过涪江,占领马跃岩、印台山一线,截断敌向遂宁、重庆逃窜退路。
12月29日八时许,乔装为敌高级将官及随从的543团先遣支队,赶到新渡口,命令乱成一团的敌抢渡溃军整顿队伍,原地待命,并侍机渡过涪江,占领新渡口西岸阵地。随即,542团大部队从望水垭杀来,解放军内外开花,新渡口一线溃敌被迅速围歼。不久,543团抢占东山寺一线,两团另两部强渡涪江,按预定方案,分别抢占了马家桥、五里梁和马跃岩、印台山,对盘距在三台城和郊区,负隅顽抗的敌76军,敌17军残部,及军阀刘湘所属一部残兵共两万余人形成合围。
其后,542团在县城城北、城西郊区,遭到守敌近乎疯狂的炮火阻击,543团则被守敌完全压制在涪江、凯江对岸,无法渡江攻城,敌我双方的攻防大战十分艰苦。直到29日下午三点半左右,守城敌军总司令官薛敏泉及76军军长化装逃跑,守城敌军群龙无首之后,542、543两团方才攻入北门、东门,经过激烈巷战,四时左右占领城中心大什字542、543两团方才攻入北门、东门,经过激烈巷战,四时左右占领城中心大什字。据守城西牛头山、盘龙山之敌见大势已去,弃阵向古井方向逃窜。五时左右,城内残敌见大势已去,举旗投降,走出楼巷工事,战斗随即结束,万余名杂牌敌军被生俘,三台正式宣告解放。
点 评:92年版《三台县志》只字未提守城敌军疯狂炮击我军三处(涪江东岸、凯江南岸和西郊)阵地和城内激烈巷战的战事。《三台军事志》也只简略提及“543团进入东门后,行至三台中学门前拐弯处,与一股敌人遭遇,解放军官兵兵分几路,实行包抄战术,约半小时功夫结束战斗,全歼了这股顽敌”。城内敌军见大势已去,便在城楼挂起白旗。这两册史书的记载,给人的印象就是,2万余敌军毫无斗志,轻易就缴械投降了,解放三台太容易了。
今有幸读到张庆先生专撰写的《解放三台》史稿,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参考《中共绵阳党史》等一系列史料,首次披露了不为人知的如下6个细节:
1
国民党三台县政府们官员们携家带口望风而逃。
2
中共川北工委令谭卫根等人联合民主人士策动城内警察起义并接管县政府,宣布三台“解放”。
3
但宣布三台“解放”后情况突变,国民党76军退守县城,敌众我寡,起义警察区区百余人咋办?“中共川北工委即令起义队伍撤出县城,奔赴南路千子堡(今郪江镇),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纵队西峰工委第15支队,阻敌遂宁方向援军,断敌逃往重庆之路”。
4
542团在县城城北、城西郊区,遭到守敌近乎疯狂的炮火阻击,543团则被守敌完全压制在涪江、凯江对岸,无法渡江攻城,敌我双方的攻防大战十分艰苦。 5
542、543两团方攻入北门、东门,经过激烈巷战,四时左右占领城中心大什字。
6
据守城西牛头山、盘龙山之敌见大势已去,弃阵向古井方向逃窜。
从上述6点新披露的史实来看,解放三台并非《三台县志》(92年版)所记载的那么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敌我双方斗智斗勇,战斗异常激烈、残酷。
从第4点来看,敌人仗着一个军2万余人对付我军三个团的兵力优势,“近乎疯狂”地对我军进行炮击。文中虽然没有对我军伤亡数字的记载,但不难想象,解放军肯定有伤亡,可能伤亡还不小。因为涪江、凯江对岸是空旷的河滩,无险可守。但解放军为什么没有炮火反击呢?或许留给三台人民一座完整的县城就是最好的答案。原来人民子弟兵宁可忍受敌人疯狂炮火的打击甚至流血牺牲,也不开炮还击,让三台这座千年古城毁于战火,造成城内百姓伤亡。这或许就是解放军的初心吧?
从第5点看,敌我双方曾经“激烈巷战”数小时。寥寥4个字,看来敌军指挥官是个顽固派,命令下属拼死抵抗,这就给解放三台增加了难度。
综上, 解放三台出现了旧版 (可网络搜索“解放三台”) 的容易与新版的不易两个版本, 老铁们,你们更认可哪个版本呢? ● 作者 | 张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