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龙门阵》
最优美的旋律 源于梓州大地(3)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作曲界领军人物罗忠镕诞辰100周年
邹 开 歧
一挥而就的处女作
1942年,罗忠镕在成都的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也就是现在的四川音乐学院,学习器乐和作曲,主修小提琴。成为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许可经的高足弟子。这期间正值事关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处于最激烈的百热化状态,许可经谱写的抗日歌曲一首接一首地在中华大地传唱,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起抗日的号角。罗忠镕在恩师许可经的诱导和影响下,主修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同时,将作曲转换成了学习的主修科目。
1944年,罗忠镕以小提琴演奏之强项转入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还同时师从谭小麟教授学习作曲。
1947年,罗忠镕谱写的第一首处女作,《山那边唷好地方》: “山那边唷好地方,一片稻田黄又黄,大家唱歌来耕地哟,万担谷子堆满仓……”
这首歌的歌词来源,是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高潮中,一位同窗好友交给罗忠镕的一首小诗。所谓“山那边”,实则是“解放区”的代名词。罗忠镕一挥而就谱写出来,以“普萨”为笔名,于当晚在同济大学数百人的集会上教唱。这首歌,很快就在全国各地传唱开了。
罗忠镕并不因为自己在歌曲创作上锋芒初露“一炮打响”,就“一发而不可收”。而是静下心来继续学习深造,拜丁善德教授为师,学习对位法,同时自修作曲理论。
民间有“半贯水,叮哨响。满贯水,一声不响”的说法。罗忠镕就是那种高标准作事,低调作人的“满贯水”。
谁也没想到,罗忠镕倾向于革命和进步,居然被国民党敌持机关列入了黑名单。为了躲避追查,忠镕悄悄地到了重庆,投奔家乡好友邓禹平。
当时的邓禹平,在中央电影制片厂工作。罗忠镕早有耳闻,在众多应聘求职的人员中,通过考试,只录取了两名,邓禹平为其中之一。罗忠镕滿以为堂堂中央电影制片厂的邓禹平,会有多么的风光。到了重庆,找到邓禹平工作的电影制片厂,才知禹平的住地,居然是用废旧景片在杂屋间搭了个居身之所。好在都是莫逆之交的同窗好友,深厚的情谊冲淡了生活的寒酸。忠镕在禹平那里隐居数日,并于当年10月,经中共党组织安排,由邓禹平支付路资盘费,安全转移到苏北解放区。不料这一分手,却成了两位艺术家的永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罗忠镕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可以无拘无束地应用旋律书写人间和祖国山河之美。更可喜的是,有了自己中意的职业,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和声学”。
罗忠镕先后在丄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院校教学达六十余年。国内一大批知名音乐家、作曲家、音乐工作者,都得到过他的启迪和教诲。著名作曲家鲍元凯曾说过这样的话: “我们这一代作曲学子,恐怕没有哪一个没有受到过罗忠镕先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罗忠镕,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尽心于自己追求的事业,将音乐作曲的理论及所有元素经过熔化炼制,精心铸造出一批又一批的精神产品、业界精品,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分享给五湖四海,大千世界!
龙门阵接到摆-一一
深藏不露的幕后英雄